當前位置:

劉靜教授: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理解的語言


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理解的語言
——訪電子工程學院劉靜教授

實習記者  王鵬熹

  記者:劉老師,感謝您接受《西電科大報》的采訪,您能簡單介紹一下您的訪學經歷嗎?

  劉靜:我是在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獲得澳大利亞研究基金 (AustralianRe-searchCouncilGrant)資助在昆士蘭大學做博士后研究1年,這個基金相當于我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再次獲得澳大利亞研究基金資助,赴新南威爾士大學國防研究院作研究員。訪學期間做的項目還是一直延續著我在國內的方向,2007到2008年是做流數據挖掘,2009到2011年是做復雜網絡的研究。

  記者:訪學期間您覺得有哪些收獲?

  劉靜:要說最大的收獲應當是語言上。雖然是從初中就開始學習英語,但是在出國之前一直以書面英語為主,在訪學的這三里,口語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還記得在2003年讀博的時候,焦李成老師曾經組織過一次國際學術會議,當時讓我來做大會秘書,管理整個會議和接待工作。結果自己的口語不過關,基本上沒法和別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在澳大利亞第一次開組會的時候,20分鐘的展示我準備了一個星期。而現在我承擔著一門本科雙語課程和兩門國際教育學院的純英文授課課程。今年6月份我還要去我們這個領域最高水平的國際會議 (WorldCongressonComputa-tionalInteligence)上做2個小時的純英語報告。我想都是留學帶給我的收獲。
記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語言上下了這么大功夫呢?劉靜:首先是工作的需要。我在那邊承擔了兩所大學合作的科研項目,平時需要不斷地與兩邊的人交流溝通,雖然在科研能力上可以承擔這個事情,但是還需要給人講出來,不可能給別人說我講不出來給你看一下吧,那工作就沒法開展了。尤其是在開國際會議的時候,如果在會上不去說、不去談,那么收獲將非常少。語言可以說就是工作的工具。

  另外就是環境的影響。因為國外的科研工作者都很喜歡而且擅長宣傳自己。他們非常注重展示自己的工作,會找各種機會去宣傳自己。比如他們在去開國際會議之前小組會按照自己統一的模板來準備,并且會提前在組內進行預演,希望完美地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形象。他們幾乎會花與研究同樣的精力去準備這一系列的展示。環境催促著我不停地用英語去講,去展示自己的工作。IT行業由于固有的原因必須和國際接軌,必須要看外文資料,必須要和別人交流。必須要突破語言這一關。

  記者:您回國后帶了一門雙語課和兩門純英文課,能談談您在教學上的收獲嗎?

  劉靜:教學就是想辦法把自己的知識轉化成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這是我通過訪學和實踐得來的心得。

  以前代課的時候,課前充分地準備了一些領域內前沿的問題,也對課堂的期望很高,認為學生的反響應該很大,但是發現講完之后學生沒有太多反應。反思這個問題,發現自己沒有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自己準備的都是科研十幾年以后的心得,而學生才剛剛起步,知識水平有限。作為老師應該在傳授這個知識的時候考慮怎么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和接受。

  澳大利亞大學的教學是互動式的,老師講課時學生隨時可以提問。老師布置作業時會考慮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教學效果應該說是不錯的。我覺得我們可以借鑒別人的模式,但也只是借鑒,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不能全盤否定現有的模式。中國學生有自己的特點,目前大部分學生還是以接受為主。在這個基礎上,老師要嘗試使用各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現在我帶的算法課是一門基礎課。我們同學的特點就是理論扎實,一進學校就要學習高數、物理、復變函數等等。但是真正坐到電腦跟前讓他們用學過的數學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需要跟計算機交流,而跟計算機交流的工具就是編程語言,要用這種語言來描述求解問題的邏輯過程。實際上算法是一個數學的描述,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讓他們把這種數學的思維轉換成計算機可理解的語言,中間就有一條鴻溝。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現在會在課堂上現場編程。基本上講完一種算法,就一步一步地把算法映射成計算機語言,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另外,還會布置一些大作業,讓同學們自己上臺來展示學習成果。而且我會拿一些自己科研的題目讓本科生參與進來,比如我前面帶過大學生國家創新實驗項目,就是把我自己科研的一些內容提煉出來交給他們去做,那些學生畢業后目前都在美國、法國讀碩士、博士。

  記者:您能介紹一下澳洲大學的導師制嗎?

  劉靜:我了解一些那里的博士導師制度。澳洲大學的博士一般最少要有兩個導師——主導師和副導師,但沒有上限。合作導師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外的。這樣一方面是對學生負責,防止主導師可能因為出國訪學、調動工作影響研究生的培養;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建立更多的合作關系。我記得當時的一個同事讀博期間就有6個導師,1個主導師和5個合作導師。不僅有本校的,還有外校的;不僅有澳大利亞國內的,還有德國的指導老師。

  指導的工作主要還是由主導師負責,平時可以去合作導師那里做短期的科研工作,比如我的那位同事他就不時地去其他學校或者德國的實驗室工作幾個月。這樣就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學術合作平臺。他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如果你對某個人比較了解了,那對他的科研工作成果就更有把握。所以廣泛建立合作關系是很重要的。

  記者:訪學對您的科研工作都有哪些促進?

  劉靜:在訪學期間,我與同行在流數據挖掘、復雜網絡領域進行了深度地合作。我們設計了首個基于復雜網絡特性的問題難度預測指標,該工作已發表在進化計算領域的 頂 級 期 刊 EvolutionaryComputationJournal(MIT)上。還有其它一些合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rtificialLife (MIT),PhysicaA,《模式識別快報》(PatternRecognitionLetters)等國際期刊上。并且合作撰寫了英文專著一部,將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訪學為我提供了很好的對外交流的機會,與同行研究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11年,我就與新西蘭的研究者合作,以海外負責人身份獲得了一項新西蘭國際活動基金(NewZealandInternationalMobilityFunding)。

  記者:最后,您就訪學歸來這一話題還有什么要補充或者強調的嗎?

  劉靜:出國訪學對于開闊眼界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國外的科研平臺也對研究有提升作用。當然訪學也是宣傳西電,讓國外大學了解西電的重要途徑。現在學校鼓勵青年教師出國,每年也有很多出國的名額,青年教師應當抓住這些機會。

  受訪人小傳:

  劉靜,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獲得澳大利亞研究基金資助在昆士蘭大學做博士后研究1年。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再次獲得澳大利亞研究基金資助,赴新南威爾士大學國防研究院作研究員。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計算、復雜網絡與數據挖掘。

 

來源 http://news.xidian.edu.cn/view-34031.html